2025年7月10日,复旦大学的彭勃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曹立教授及复旦大学的饶艳霞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线发表了题为《Microgliareplacementhaltstheprogressionofmicrogliopathyinmiceandhuman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上发布。这项研究开发了一种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能够通过替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致病基因突变小胶质细胞,成功阻止了CSF1R相关脑白质病(ALSP)在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中的病程进展。
此次研究首次在ALSP患者中系统性验证了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的临床可行性与长期疗效。在长达24个月的随访期间,患者的疾病进展停止,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得以维持。研究团队基于全球ALSP患者的突变谱,成功建立了两种新的小鼠ALSP疾病模型(I792T和E631K),全面复现了ALSP的病理和行为特征,为研究该疾病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
成人起病的轴突膨胀伴色素胶质细胞脑白质病(ALSP)是一种由CSF1R基因突变引发的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通常在成年后发病,病程进展迅速,表现为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脑白质广泛脱髓鞘、轴突肿胀等,最终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丧失。尽管以往的动物模型(如CSF1RWT/KO和CSF1RΔFIRE/ΔFIRE)未能有效表征ALSP的关键病理特征,限制了疾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但本研究成功耦合了小胶质细胞替换技术,通过新建立的鼠模型,克服了这一瓶颈。
在2020年,复旦大学彭勃教授团队首次提出“以小胶质细胞替换为核心的中枢治疗策略”,并开发了三种替换路径:基于骨髓供体的MrBMT、外周血供体的MrPB以及局部定点移植的MrMT。这些策略突破了传统治疗限制,构建了一个清晰且可操作的小胶质细胞干预体系。研究中,团队通过小胶质细胞替换的方式,实施了MrBMT干预,使用药物清除原有的小胶质细胞,以健康小鼠的骨髓细胞替代,成功恢复了小胶质细胞的正常功能。
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特定的细胞替代,大大降低了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状态,改善了神经信号传导。同时,在临床上,8名ALSP患者接受了基础配置治疗,监测结果表明他们在24个月内的疾病进展停止,运动和认知功能得到了稳定的提升。这为ALS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证明了小胶质细胞替代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例,它不仅强化了小胶质细胞在ALSP治疗中的重要性,更为其他伴随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的疾病提供了备选方案。而尊龙凯时致力于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为基于细胞治疗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持与资源。此研究不仅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大突破,更是对未来医疗研究方法的重要启示。
综上所述,该研究充分展示了通过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为ALSP等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发展,这一策略可能拓展到更多小胶质细胞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希望。